是多义词,共2个义项
晋西事变,又称十二月事变,发生于1939年12月。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抗日战争时期的“第一次反共高潮”期间,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晋绥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,几乎动用了全部晋绥军(旧军)进攻山西新军,镇压与新军一体的牺牲救国同盟会。山西新军在八路军的支援下被迫奋起反抗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采取“有理、有利、有节”的方针,妥善处理了这次事变,打击了山西反共顽固派的妥协投降阴谋,发展了抗日武装力量,巩固了山西的抗战局面,并且争取到阎锡山继续留在抗日阵营,维护了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的统一战线关系。
1. 晋西事件是指发生在1930年代山西省西部的农民反抗运动,也被称为西路农民起义。
是:晋西事件是一次农民反抗运动。
2. 造成晋西事件爆发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山西省陷入了经济困境,加上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争的冲击,让农民生产生活更加困难,于是农民发动了一系列反抗运动。
此外,从历史角度看,晋西事件所代表的也是中国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传统。
3. 晋西事件的影响十分深远,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局面,也是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章节。
同时,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,晋西事件的爆发也成为了红军长征胜利实现的一个预演。
晋西北地区具体是指山西省的河曲、保德、偏关和兴县,地处山西高原的西北边缘。
该区自然条件恶劣,生态环境脆弱,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,蕴藏着大量的煤炭、铝土矿等矿产资源。
晋西北地区与毛乌素沙地正面相迎,与内蒙古、陕北风沙区相毗邻,自然条件恶劣,整体生态环境处于极度脆弱状态,是北方地区沙尘暴侵袭京津的中、西两条主线的必经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