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踏青的诗句丰富多彩,展现了古人对春天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。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清明踏青诗句:
“南园春半踏青时,风和闻马嘶。青梅如豆柳如眉,日长蝴蝶飞。”——欧阳修《阮郎归·南园春半踏青时》
这句诗描绘了清明时节,南园春色正好,人们踏青出游,享受春日的和煦与美好。青梅初结,柳叶如眉,蝴蝶翩翩起舞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“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。”——韩愈《晚春》
这句诗表现了春天的短暂与美好,草木感知到春天即将离去,于是百花争艳,万紫千红,竞相展现自己的美丽。
“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”——晏殊《破阵子·春景》
这句诗以燕子归来、梨花凋落为标志,点明了清明时节的到来。燕子与梨花都是春天的象征,它们的出现与离去,也暗示着春天的流逝。
“清明上巳西湖好,满目繁华。”——欧阳修《采桑子·清明上巳西湖好》
这句诗描绘了清明时节,西湖上繁华热闹的景象。人们纷纷出游踏青,欣赏西湖的美景,享受春天的欢乐。
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清明踏青的美丽画面,也表达了古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。它们以简洁而富有韵律的语言,传达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。
古时候正式科举考试的分类依次为**县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**。
1. **县试**: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,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。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,统称为童生。
2. **院试**:由知府主持,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。院试合格后,考生可以获得生员(秀才)的资格。
3. **乡试**:乡试考中的称举人,俗称孝廉,第一名称解元。
4. **会试**:会试考中的称贡士,俗称出贡,别称明经,第一名称会元。
5. **殿试**: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,只考时务策一道。殿试毕,次日读卷,又次日放榜。录取分三甲:一甲三名,赐进士及第,第一名称状元、鼎元,二名榜眼,三名探花,合称三鼎甲。二甲赐进士出身,三甲赐同进士出身。二、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。
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,从隋代至明清,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。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,以“五经”或“四书”文句命题,阐释义理。文章格式为八股文,并且要求依据宋元人的注疏,特别是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为准。
黄包车。黄包车属人力车,相传是清同治六年(1867)日本人发明的,因车身大多漆上黄色而得名。温州引进第一辆黄包车,还与清末大儒孙诒让有关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)7月,在孙诒让的倡导下,温州第一辆黄包车从上海购入。该车为木质高车轮,车厢为斗形,前有两根木手把可供人力牵引。1904年7月,温州开办人力车行,从上海购入数辆铁皮木轮黄包车,后照此仿制50辆。其后,乐清、瑞安、平阳等县也购置黄包车载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