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洋参(Panax quinquefolius)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,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西洋参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。以下是一些最新的西洋参种植技术:
1. 优选品种:通过筛选和培育优良品种,提高西洋参的品质和抗病能力。
2. 脱毒种苗:利用病毒检测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,培育脱毒种苗,减少西洋参病虫害的发生。
3. 轮作和间作:采用轮作和间作方式,改善土壤结构,减少病害传播,提高土地利用率。
4. 水肥管理:根据西洋参的生长需求,合理灌溉和施肥,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。
5. 绿色防控:采用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,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,提高产品安全性。
6. 机械化和自动化:引进先进的种植机械和自动化设备,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。
7. 信息化管理: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,实现西洋参种植过程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。
8. 品质检测和技术支持:建立完善的品质检测体系和技术支持团队,确保西洋参的质量和安全。
通过采用这些新的种植技术,可以提高西洋参的产量、品质和种植效益,推动西洋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这些技术也符合绿色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。
1、繁殖方法:用种子繁殖采集成熟果实,搓出种子,用清水选种,捞出沉于水下的饱满种子,阴干,筛出4mm以上的大粒种子作种。将大粒种子用600倍液的代森锰锌浸种24小时后,与河沙按1:3的比例混匀,装入木箱中,其上覆盖10cm后的湿沙,每10天翻动1次,1-2个月后,将种子置于0~5℃的低温条件下,经50~70天,即完成生理成熟。
2、选地、整地:通常选择土壤疏松、透水性能好、肥沃、湿润、偏酸性而富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好。不宜选黏土或排水不良的低洼地,农田前茬作物以选禾本科及豆科植物为宜。土地选好后,休闲一年,并耕翻暴晒8-10次,在翻晒前施入基肥,每亩施经过充分腐熟的厩肥或堆肥15-30立方米,翻深约30cm,整好后,以南北向做畦,畦宽150~180cm,畦高25-30cm,作业道40~50cm,畦面做成瓦背形,中间高两边略低。为预防病虫害可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消毒,每平方米用药量15g,在地下害虫多的地区可用敌百虫、西维因等消毒。
3、播种移栽:可秋播或春播。将种子播前用75%代森锰锌600倍液浸种12小时,然后在畦上按行距5cmx5cm(培育一年生参苗)或10cmx5cm(培育二年生参苗)开深3cm的穴,每穴播种子1粒,播后及时用盖种药土盖种。盖种药土:1份畦土,1份腐殖土,1份农家肥,喷75%代森锰锌800倍液使其湿润,拌匀即可。每亩用种量7~9kgo可采用“一三制”或“二三制”移栽。即播种出苗后第一年或第二年移栽,生长3年或2年收获。可于头年10-11月或次年2-3月移栽。两年生种根按重量大小分级,根重8g以上为一级,3-8g为二级,2-4g为三级,分别按行株距20cmx15cm,15cmx15cm,、15cm×10cm移栽。移栽前,种根用代森锰锌500倍液浸种12小时,掏出沥干水即可移栽。移栽时,在畦上开450的栽植沟,深约15cm,洒少许骨粉,然后放入参根,芽距畦面4-5cm,覆土整平,其上再覆盖落叶或稻草以保温、保湿。
4、田间管理:搭棚遮荫于4月上中旬出苗前,用黑色尼龙纱网搭好遮阳网,遮光率为70%~75%,既透光又漏雨,可明显提高棚内气温及地温,从而延长西洋参生育期,可提早出苗8-9天,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参根产量。9月倒苗后,揭去遮阳网,妥善保管第二年再用。
1975年中国科学院通过有关渠道,从美国引进西洋参种子8磅,种苗150株,由该院植物研究所协同吉林、辽宁、北京、江西等8个省市10个单位负责试种驯化工作,并于1977年在吉林省左家特产研究所召开了西洋参引种驯化试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