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论语》中,有多处提到了孔子对于孝的看法。以下是其中两则:
子游问孝。 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:子游问什么是孝。孔子回答说:“现在所谓的孝,是指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。然而,家中的狗和马也都有能力养活,如果少了尊敬,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?”
子夏问孝。 子曰:“色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?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:子夏问什么是孝。孔子回答说:“和颜悦色最难做到。有了事情,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;有了酒食,让父母来享用,这样就算是孝吗?”
这两则故事都强调了孝敬的重要性,认为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,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关爱。同时,孔子也强调了对待父母应该有原则,不应该盲目地遵从他们的所有要求,而是在尊敬的基础上,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以下是几首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古诗:
- 《经鲁祭孔子而叹之》:夫子何为者,栖栖一代中。地犹鄹氏邑,宅即鲁王宫。叹凤嗟身否,伤麟怨道穷。今看两楹奠,当与梦时同。
- 《悲哉孔子没》:悲哉孔子没,千岁无麒麟。蚩蚩尽鉏商,此物谁能珍。汉武得一角,燔烹诬鬼神。更以铸黄金,传夸后世人。
- 《孔子》:圣人道大能亦博,学者所得皆秋毫。虽传古未有孔子,蠛蠓何足知天高。桓魋武叔不量力,欲挠一草摇蟠桃。颜回已自不可测,至死钻仰忘身劳。
- 《池州夫子庙麟台》:二仪既闭,三象乃乖。圣道埋郁,人心不开。上无文武,下有定哀。吁嗟麟兮,孰为来哉。周虽不纲,孔实嗣圣。诗书既删,礼乐大定。劝善惩恶,奸邪乃正。吁嗟麟兮,克昭符命。圣与时合,代行位尊。苟或乖戾,身穷道存。於昭鲁邑,栖迟孔门。吁嗟麟兮,孰知其仁。运极数残,德至时否。楚国浸广,秦封益侈。墙仞迫厄,崎岖阙里。吁嗟麟兮,靡有攸止。世治则麟,世乱则麇。出非其时,麋鹿同群。孔不自圣,麟不自祥。吁嗟麟兮,天何所亡。
- 《读孟子》:去梁无故又辞齐,弟子纷纷益不知。天下未平虽我事,己身已枉更何为。后来谁是闻风者,当世何尝不召师。士要自高无顾世,遗编今亦有人疑。
- 《孟子》:沉魄浮魂不可招,遗编一读想风标。何妨举世嫌迂阔,故有斯人慰寂寥。
孔子,名丘,字仲尼,祖籍宋国栗邑,鲁国陬邑人。
他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,教育家,他还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倡导仁,义,礼,智,信,是儒家学派创始人。
孔子曾受业于老子,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,晚年修订六经,即《诗》,《书》,《礼》,《乐》,《易》和《春秋》。
相传他有弟子三千,其中贤人七十二。
孔子去世后,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,整理编成儒家经典《论语》。
孔子的仁说,体现了人道精神,孔子的礼说,则体现了礼制精神,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。
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,对于任何社会,任何时代,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,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