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立德树人”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,强调学生人格的培养及道德品质的提升。许多名言警句都深刻表达了这一理念。例如,孔子说过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,意味着真正的人才应该具备道德操守和充分的责任心。
刘墉的“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”更是重申了道德对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。
因此,教育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,更要培养学生优秀的德性,以面对未来的挑战。
2. 在设置页面中,选择“密码”选项。
3. 在密码设置页面中,输入想要设置的密码,并确认密码。
注意事项:
1. 设置密码时,要确保密码的强度足够,以保障安全。
2. 如果不小心忘记密码,可以在手机 APP 中输入“忘记密码”进行重置。
3. 建议将设置的密码分享给家庭成员或看护人,以便于管理和使用。
1.鲍灿吮脓疗母
明成化年间,儒生鲍灿在河南洛阳一带经商,每逢节日,他必给父母寄去最好的食品,自己只留一点。如果父母还没收到包裹,他绝不会先吃食物。鲍母老年时,脚下生了毒疮,医治多年无效。鲍灿回家后就一口口吮吸净疮口,十余天后,鲍母亲的毒疮消除了。慈孝治家,鲍家子弟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中不仅孝顺父母也能精忠报国。鲍灿曾孙鲍象贤官至兵部左侍郎,并为皇帝屡建战功。
2.父子争相受死
宋末元初,战争纷乱。徽州守军李世达起兵叛乱,为筹备军饷,绑架了鲍宗岩和鲍寿孙父子,威胁他们,如果不交出银两,就杀死其中的一个。面对屠刀,父以求他生,让人唏嘘。这个故事感动了明成祖朱棣,于是就御制“慈孝里”牌坊,并写诗赞曰:“父遭盗缚迫凶危,生死存亡在一时……鲍家父母全仁孝,留取声名照古今”。清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:“慈孝天下无双里,锦秀江南第一乡。”
3.鲍逢昌千里寻父
鲍逢昌之父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,一直杳无音信。顺治三年(1646年),14岁的逢昌决定去寻找父亲。千里奔波后,他终在雁门古寺寻找到了正在生病的父亲。逢昌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,并一路跋涉,扶持父亲回到家中。逢昌一进家门又见母病危在床,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,他又攀崖越洞采药,母亲服用他采来的药后果然痊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