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乐府《陌上桑》:“腰若流纨素,耳著明月珰。”
陆游《短歌行二首》:“耳边闲事有何极,正可付之风马牛。”
杨维桢《短歌行》:“腰袜绣华袜,耳著明月裆。”
胡奎《焦仲妇》:“髻捐金雀钗,耳脱明珠珰。”
《木兰辞》:“头上金雀钗,耳傍明月珠。”
杨一清《行路难》:“两旬天气晴复阴,黑云故故团春岑,耳边时听潭龙吟。”
朱诚泳《山中吟 其二》:“耳珰明月珠,裙带黄金钩。”
李梦阳《艳歌行》:“何者一老翁,耳垂两肩绿瞳方,来此芙蓉峰。”
胡应麟《中丞行当雁门太守》:“腰悬琼瑜佩,耳缀珊瑚珰。”
郭之奇《天汉篇》:“耳目来幽绪,水山出大文。”
第三声,耳(注音:ěr)
是汉语常用字,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。耳的古字形像人的外耳,本义指听觉器官耳朵,引申指像耳的东西。耳在头两侧,故引申为位置在旁边的,如:耳房、耳门。耳在古代文献当中又用作动词,作闻、听解。“耳”的古音与“矣”相近,故又假借为文言语气词,表限止,相当于“而已”“罢了”,又可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,相当于“了”“啊”“也”。
耳是汉字部首之一,以“耳”为意符的字大多与听觉或听觉器官有关,如听、声、聋、聩、取、聪等。